烹饪专业学子巧手做出“七夕巧果”,游客品尝后感言:原来“七夕”不只是牛郎织女
来源:扬子晚报 | 2023-08-22 14:32:16


(资料图片)

扬子晚报网8月22日讯(通讯员 葛嘉欣 记者 陈咏)“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。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。”这是唐代诗人林杰吟咏七夕的名篇。21日,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新“食”代美食文化寻味实践团成员,亲手制作七夕“巧果”,以传统节日为载体,结合专业传承弘扬传统文化。

丰富食材

扬州民俗专家介绍,七夕节又称乞巧节,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录入的节日之一,有拜月祈福、拜织女、吃巧果等习俗。巧果是一种小点心,主要原料是油、面、糖、蛋,传说过去的女子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双巧手,于是制作巧果,祈求美丽聪慧的织女送巧。

巧手制作

实践团成员在面粉中加入牛奶、鸡蛋、糖、油,揉搓成型后揪出面剂,塞入桃木制的精美模具中,在桌子上用力一磕,一个个有着金鱼、长命锁图形的巧饼初步成型。将它们整齐地放入刷了油的烤盘中,送进烤箱,在烤箱的烤制下,巧饼逐渐变得饱满、成熟,散发出阵阵香味。取出晾凉后,进行包装,一个个色香味俱全的巧果便完成了。

游客点赞

美食文化寻味实践团成员们来到瘦西湖风景区,邀请市民游客品尝巧果,向他们介绍了巧果的由来、七夕的习俗和背后的文化。市民游客们现场品尝后,点赞巧果的滋味,认真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。一位游客说,之前对于七夕的认知,仅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,这次不仅全面了解了七夕的习俗,还知道了背后的历史文化,品尝了特色巧果,收获满满。

芳香出炉

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负责人表示,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涵,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巨大魅力。此次活动以巧果为载体,充分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。同学们结合专业,身体力行进行传承,为孩子们点赞。

校对 徐珩

精彩推荐